金針菇栽培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
金針菇在市場上價格一直較高,市場前景廣闊。其作為食用菌栽培典型代表,金針菇人工栽培技術并不復雜,合理控制好環境條件,就可獲得較好的產量和質量。金針菇既是一種美味食品,又是較好的食用菌保健食品,它具有降低膽固醇、緩解慢性疲勞、抑制癌細胞生長、提高身體免疫力的作用,所以說有條件的情況下,建議適當食用一些金針菇。
金針菇對環境要求不高,各地需根據當地氣候溫度合理選擇栽培時間,南方以晚秋為宜,北方以中秋季節接種為宜。對于剛栽培食用菌的朋友來說,在金針菇栽培過程中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下面老朱就為大家介紹幾種金針菇栽培常見問題的解決辦法:
一、菌袋料面出現白色絮狀氣生菌絲。原因:1.菌袋含水量偏低,保濕發菌階段空氣濕度不足。2.搔菌后,催蕾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偏高,通風不足,延長了菌絲營養生長向生殖生長轉化的時間。對策:1.調整培養基含水量。2.提高保濕發菌階段空氣的相對濕度,防止氣生菌絲生長過旺,形成菌膜。此外,還要做好催蕾階段室內的保濕與通風工作。
二、搔菌3天后不見料面菌絲恢復。原因:催蕾室小環境的空氣過于流通,菌袋料面覆蓋物未蓋嚴。對策:集中處理,用冷開水在2天內連續輕噴2~3次,使料面濕潤,噴水10分鐘后再覆蓋,保持覆蓋物與料面之間的空氣有較高的濕度。
三、菌袋料面呈黑色潮濕狀。原因:1.直接將生水噴灑于料面。2.薄膜長時間覆蓋料面,引起膜上的冷凝水回滴,導致菌絲萎縮,料面變黑。對策:用滅過菌的小刀挖去發黑的培養料,重新保濕發菌。
四、菇蕾變色枯死。原因:在誘導出菇階段料面的小水珠未能及時蒸發,使菇蕾原基被水珠淹沒,窒息而死。對策:待料面出現細小水珠時,逐漸加大室內的通風量,使這些小水珠盡快蒸發掉。水珠顏色呈淡[被屏蔽]、清亮時為正常,若呈褐色、混濁時,則說明菌種已被雜菌感染。
五、原基密密麻麻,有效菇稀稀拉拉。原因:主要是金針菇發育不同步導致。為抑制開傘,人們片面提高二氧化碳的濃度,過早地將菌袋翻折下的塑料薄膜拉起,或過早進行套袋,使大部分菇蕾因得不到足夠的氧氣而窒息。對策:應根據不同的季節和不同的栽培環境,采取不同的通風辦法。在抑制階段要加大室內的通風量,讓長得高的菇蕾發白;在春夏季節,雨天要加大室內空氣的循環量,使其相對濕度保持在80%~85%,可用垂直升降式電風扇吹風,確保栽培架上每一層空氣均能充分流動。
六、出現菌蓋相連,菇柄扁平的“連體菇”。原因:菇房內換氣不充分,以及菌絲未達到生理成熟標準、培養基過干、菌種老化等。對策:用簡易二氧化碳測定儀監測菇房內子實體不同發育階段二氧化碳的含量,在子實體發育過程中每日應受光2小時,分數次進行。
七、菇蕾粗細不一。原因:幼蕾抑制失敗。對策:在催蕾過程中要經常疏蕾,將特別粗壯的菇蕾手工拔除。
八、出現“水菇”。原因:菇房內空氣相對濕度較高。對策:盡可能地降低菇房內空氣的濕度。用往復式垂直電風扇或搖頭電風扇吹風,加強空氣對流。調整好進、排氣量的比例,補進的新鮮空氣應先預冷排濕,采收前2天要加大空氣對流量。
九、菇蕾發育過程中開傘。原因:1.菌袋質量。若菌絲稀松,裝料不緊,即使出菇,也易開傘。2.栽培管理過程中溫度、濕度、氧氣、光照不協調。對策:菌袋培養過程中要加強空氣對流,防止發菌階段產生的熱量無法散失掉,同時檢查培養料含水量是否低于50%或高于70%,并檢查菌袋滅菌是否徹底,食用菌菌種是否受到隱性污染。鑒別食用菌菌種是否受到污染時,可將食用菌菌種和未接種的菌袋在無菌條件下回接到PDA培養基內觀察。
如果您想建設食用菌溫室大棚,咨詢食用菌溫室大棚造價或技術,歡迎來電交流咨詢。
- 上一篇:如何提高草莓種植品質和產量 2015/9/26
- 下一篇:生態餐廳溫室大棚造價分析二 2015/9/24